0%

醫療資訊

2024.12.08 | by 許詔文 高雄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

大腸內視鏡治療的再進化—線圈懸吊法黏膜下層剝離術(ESD)

隨著國人飲食不斷西化,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不斷提升,目前已是國人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. 衛福部於2012年開始糞便潛血篩檢, 隨著篩檢的普及, 愈來愈多的腫瘤在初期便能夠篩檢出來
約90%的下消化道早期腫瘤可以使用線圈型電刀(snare)達到完整切除, 然而剩下約10%的平坦型腫瘤, 要達到完整安全的切除, 則需使用進階的內視鏡粘膜下層剝離術(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, ESD).
傳統上內視鏡粘膜下層剝離術(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, ESD)最困難的步驟就是製作出可以鑽入粘膜下層的粘膜瓣(mucosal flap), 2021年起本科開發出簡單易學的線圈雙釘懸吊法(loop-clip traction)快速製作出黏膜瓣, 此法使用內視鏡止血釘先將線圈固定在腫瘤邊緣, 再將使用第二釘將線圈固定在對側腸壁 ,如此一來 便能快速製作出黏膜瓣, 以利後續的粘膜下層剝離.



本科使用線圈雙釘懸吊法 粘膜下層剝離術(ESD)進行約百餘例的手術,
有效減少40%的黏膜瓣製作時間, 特別是在困難位置的剝離, 包括:
闌尾開口, 迴盲瓣與合併憩室的腫瘤, 更能縮短50%的手術時間,
我們將此結果發表2021年的亞太大腸直腸外科年會APFCP,
並發表於國際期刊Surg Endosc. 2022 Oct;36(10):7811-7817.

下消化道早期腫瘤在篩檢愈來愈普及的背景下, 未來勢必會愈來愈多, 相信隨著本院此項技術的逐步成熟與推廣, 未來必定會減少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, 嘉惠更多的病患免除開刀之苦.

 
TOP